视障


视觉障碍(简称视障)是指视觉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患者因为视觉敏锐度降低或视野受损,以致无法达到正常视力,因而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视障会按患者戴上矫正眼镜后的视觉敏锐度及视野受损情况而分类。在香港,视障的定义是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而订定。视障可分为:

  1. 失明:视觉敏锐度为3/60或更差,或视野范围缩窄至10度或以下;
  2. 严重视障: 视觉敏锐度为6/60 至3/60;
  3. 中度视障: 视觉敏锐度为6/18至6/60

(备注:视觉敏锐度6/60,代表正常视力者在60米距离能看见的物件,患者则需在6米或更近距离才能看见。)

患有视障的儿童无论看远或近的物件时都可能会感到模糊不清,也难以清楚看见别人的身体和面孔,所以他们与人缺乏眼神接触,平时也较少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由于视力模糊,有时连在眼前出现较大或移动的玩具也不感兴趣,或要将物件放在眼前极近距离观察。他们对于强光有不同反应,可能特别注视,亦可能会因感到不适而逃避。而失明的儿童,甚至对强光的照射也不会眨眼作反应,或会经常用手指插眼睛,以得到感官上的刺激。

走动能力:

由于视觉的障碍,孩子看不清,甚至看不见周围的环境,所以他们在空间移动时,会显得较为犹疑,也较难学会走路。他们走动时,往往需用双手或脚来探索,以分辨方向及避开障碍物。透过学习和经验的累积,他们也能利用听觉、嗅觉、前庭、本体感及一些辅助工具(例如手杖)来帮助掌握所处的环境状况,改善走动的能力。

手部功能:

视觉的障碍直接影响手眼协调,以致小肌肉发展也较慢。孩子往往需靠听觉、触觉、前庭、本体感、嗅觉及味觉等来获得讯息及学习。他们往往有害怕触摸物件及走动的情况,以致影响他们进行日常活动。

语言沟通:

视障也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视障令孩子未能清楚注视父母的面部表情,因而阻碍了孩子与父母的眼神交流及其他非语言沟通,例如面部表情及身体语言的运用。由于对环境欠缺安全感,他们的沟通亦会较为被动,影响了早期的亲子关系和社交互动。患有视障的儿童因为较难掌握词汇及概念,他们通常有语言发展迟缓的情况。适当的体验学习及多感官引导,有助提升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认知及社交发展:

患有视障的幼儿较少主动探索周围环境,因此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及认知发展。一些需要透过视觉观察学习的东西,他们则须透过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例如听觉、味觉和触觉)去接触及认识。纵使早期认知发展一般较迟缓,患有视障的儿童并不一定有智力障碍,部分儿童仍可达一般人的智力水平或发展出个别的强弱项。至于社交发展方面,他们容易因为视障的问题而影响了早期与父母的互动经验,以致影响到人际关系及安全感的建立。与朋辈相处时,他们亦较难透过观察来明白人际间非语言的沟通讯息,借此调节自己与人的互动模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在已发展国家当中,每10,000名儿童当中,约有3名属失明。香港方面,根据「康复服务中央档案室」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3月份,本港有274名15岁以下的儿童自愿登记为视障人士。另外,根据卫生署辖下儿童体能智力测验服务的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5至30名视障新症个案。

引致视障的各种原因,按照受影响的部位大致分为两类:

  1. 眼部结构性疾病,例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和白化病;
  2. 脑部受损,例如因缺氧、创伤、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影响了脑部负责分析影像的区域。

视乎引致视障的不同原因,儿童有可能会兼患其他发展障碍,例如发展迟缓或智力障碍、脑麻痹、脑痫症、弱听及情绪行为问题。

及早识别和安排治疗,对视障患者非常重要。部分眼疾问题,可以透过手术来改善视力,例如白内障手术、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等。另外,矫视镜片和光学辅助工具,亦可协助视障患者充分运用其剩余视力。此外,因遗传病而引起的视障问题,如白化病或色素性视网膜炎等,亦需接受遗传辅导服务,包括风险评估、生育抉择等讨论。

除了医疗方法外,亦可透过训练以协助患有视障儿童的发展。导师会透过多感官学习的方式、鼓励主动探索的活动和清晰的口头指示,来教导幼儿学前概念(如物件恒存、物件归类等)及语言的理解,并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照顾及活动能力。

患有视障的儿童在教育上有多方面的需要,包括聆听技巧、触觉辨别、定向与行动、读写能力和社会适应。

学前期:

患有视障的学前儿童,可接受心光学校所提供的视障幼儿教育支援服务的训练。另外,社会福利署开办的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幼儿中心兼收弱能儿童计划或特殊幼儿中心亦会为患有视障的儿童提供全面的训练。若儿童的视障程度较为严重,则可能需要入读心光幼儿中心。

学龄期:

患有视障并于主流学校就读的学龄儿童,可向教育局申请支援服务,其中包括心光学校的到校支援计划,以帮助中度视障或更弱的儿童融入主流学校的生活。学校内应有适当设施,让儿童能在课室内有效地学习,并可独自及安全地走动。此外,特别的课程设计、个别学习计划、辅助用具及曾接受有关培训(包括点字运用、低视力辅助工具、定向与行动方面)的老师都非常重要。

最后,朋辈接纳所带来的鼓励,以及学生在课室、运动、康乐和课外活动的参与,对儿童的有效学习和正常发展都有一定帮助。

至于患有中度视障或更弱的儿童,可能需要入读专为视障儿童而设并具备系统化课程的特殊学校,包括心光学校和心光恩望学校。

儿童日后的视力,要视乎其视力受损的成因以及视觉系统受损的程度而定。因白内障和青光眼等眼部问题所引致的视障,如及早接受治疗,可令视觉功能有所改善。若视障是由脑部受损所引致,则可透过持续训练以提升其视觉功能。相反,因退化性疾病导致的视障,可能使视力日渐衰退,例如色素性视网膜炎会使视野不断收窄。

就业方面,过去视障患者的失业率一直偏高,部分原因是雇主和社会大众的支持不足,部分则因为工作环境未有提供适当的辅助工具。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例如设有语音输出的电脑、手提电子点字机和放大晒印器材的普及化,将有助提高视障患者的就业机会。

  • Holbrook, M. C. (1996). Children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 A Parents’ Guide. Woodbine House, Inc.
简短版小册子

简短版小册子

长版小册子

长版小册子